企业资料
企业性质: 社会团体
成立时间: 1979-04-16
企业规模:50-100人
牙椅台数:30台
所在区域: 鄂尔多斯市
志华口腔门诊部连锁机构
地址:长胜街邮电局北300米处0
志华口腔发展历程厚德精医 励志笃行--记李志华大夫从医之路及志华口腔发展历程志华口腔本着厚德慎道,求实创新、优质服务、一切为了病人的一贯宗旨,赢得了牙病患者的信赖,成为达拉特旗牙病患者的首选诊所。志华口腔的创始人李志华,出生于包头市萨拉旗。其父辈就是牙医,在父辈的影响下,他立志要将这项技术发扬光大。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已结婚生子。当时人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牙病根本就不在寻医诊治的病痛范围,加之当时对私有经济的打击,再加上他对农业社的投入较少,农业合作社的人们认为他不务正业,成为排挤对象。每年的分红就连一家四口的口粮也不够。迫于生活压力,他毅然决然,背井离乡。1979年来到达拉特旗。凭着自幼学下的牙医技术,在当时的汽车站一带,做起了流动牙医。他为人热情,收费合理,看到生活困难的患者,甚至免收诊治费,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服务。认真对待每一颗患病的牙齿,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白天给人看病诊治,晚上加班加点制作义齿,凌晨1:00以后睡觉成为常态。正是他的优质服务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积攒了广大的人脉,在当时,树林召镇的人民患有牙病不去大医院,都到他的流动“诊所”诊治,一些消息灵通的乡下人也不辞劳动,坐班车找他医治牙病。人们尊称他为李先生(先生是大夫的尊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就诊患者的增加,他的流动“诊所”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同时顺应改革开发的大潮,他租下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门店,申请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到这时,他才有了相对固定的诊所。人怕名,树怕荫,他精湛的理疗技术,热情的服务态度,名声远播,患者遍及全旗,甚至有包头的患者莫名而来。成为包头达旗区域内的有名的牙医。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遇到的牙病的种类也增多。李大夫觉得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为患者提供先进科学的治疗。于是他一有时间就远赴北京、上海等地拜师学艺,同时购进在当时只有大城市才有的先进医疗器械。开始了牙髓病、牙周病的治疗,结束了牙病一拔了之的单一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提高人们对李大夫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原来的诊所面积以不能满足诊治的需要,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于是在达一中体育场西买下了门脸房,将诊所安家在了这里,取名“体育场志华口腔诊所”。至此李大夫有了属于自己产权的固定诊所,也有了响亮的字号。为了将自己精湛的口腔医疗技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广大,他将两个儿子先后送到卫校读书。1998年大儿子李来平毕业,放弃当时的分配政策,来到诊所做了一名牙医大夫。二儿子李小平 2002年毕业后也到了诊所,两个儿媳也在牙科就职。团结就是力量,思路就是生产力。志华口腔诊所在他们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技术不断提高、诊疗范围不断扩大、业绩不断提升,先后在达旗党校和呼市开设了分店。 2013年实行了股份制,每名医护人员都是股东,极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技术提升的积极性。人员由原来的1人发展到现在拥有大夫32名,护士38名的强大理疗团队。开通了与 医院联网会诊。购进先进的治疗仪器,对根管病、牙齿种植、牙周病、畸形矫等提供更加专业的治疗,并拥有国内先进技术。现在是一个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为了赶上突飞猛进的技术更新,李大夫大力支持主治大夫产加国内的各类培训班,每年至少有3名大夫外出学习,仅培训费支出就50万元。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李大夫不这么认为,只要有求教的,他是不吝赐教,他的徒弟遍布呼市包头。由于在李大夫这里学到了过硬的技术,他这些徒弟所开的门诊也享誉一方。现在这些徒弟也经常到志华口腔回炉深造。李大夫深知,牙病重在预防,但人们对牙病的预防普遍不重视,怎么预防更是知者甚少。他主动联系,在学校开展专题活动,送诊到校;在大型活动设立专台、跟随 “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义诊宣传。旨在提高人们对牙齿的重视程度和对牙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现在志华口腔医疗机构,每年送诊到校园不少于5次,送诊下乡不少于3次。李大夫认为,孩子们怕见牙医,就到校园进行宣传义诊,孩子们做好预防,就不需要见牙医了。现在在农村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本身就对牙齿不重视,再加上行动不便,得了牙病都忍着,就送诊到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减少病患,减轻病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正如李大夫所说 一个大夫的理想不是要医治多少病,而是看能预防多少病,能为多少人预防病。如果要是有可能,我愿意成为每一个人的口腔保健医生。志华口腔正是在李大夫的带领下,凭借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从医精神、特色的专科优势、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成为达旗首屈一指的专科门诊。相信在他的影响下,志华口腔会发展的更强、走的更远